污的软件/自啪/男女很黄很色床视频网站免/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

服務項目

聯系我們

廣州市新效信標準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域名:www.shahenews.com 

聯系人:施先生 

手機:19924392895 / 13726712896

地址:廣州市南沙區欖核凱德新玥A7-2  

國際標準化現狀和我國標準化未來發展
來源: admin   發布時間: 2017-09-04   2594 次瀏覽   大小:  16px  14px  12px

?    很難用一段高度概括的語言或文字把國際標準化的情況全面描述出來,這是因為標準和標準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隨著國際經濟、社會也包括政治形勢的變化,標準和標準化的作用和影響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盡管這種變化像全球氣候變暖一樣,人們只能通過大量地、宏觀地、歷史地觀察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但是可以肯定地說,變化是確實存在的。

從本質上說,標準的國際化最初的發生是隨著商業的發展而出現的非自覺的行為。例如,歐洲發明的蒸汽機車傳到美洲或亞洲,也同時把有關蒸汽機車的技術標準傳播開來。但是國際標準化卻是一種自主行為,它不是隨著產品和工程的擴散而擴散的,這個時候的標準已經從生產和工程領域分離出來,作為一種有獨立“人格”的技術載體和有價值的知識載體,由對它擁有權利的各類標準化組織當做一種特殊商品運用常規的市場手段進行交換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標準的國際化現象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歷史年代,而國際標準化則一定是以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建立為起點的

在人們熟知的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國際電信聯盟(ITU)成立最早,它是在1865年7月15日由法、德、俄、意、奧等20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在巴黎最先發起的,20個發起國簽訂《國際電報公約》成立國際電報聯盟。從最初的名字就可以理解,正是由于各個國家之間產生了電報業務往來,才有了建立統一標準的需求。以后在1906年,美國、日本等國加入進來,又在柏林簽訂了《國際無線電公約》。再后來,1932年,70多個國家在馬德里決定把前兩個公約合并,成為《國際電信公約》并把國際電報聯盟更名為國際電信聯盟。從ITU發展的歷史過程,我們足可以觀察到,正是由于電報電信業務在全球的不斷擴展,才有了相應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建立和其事業的發展壯大。

另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是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它是1906年在倫敦成立的。眾所周知,十九世紀末,是電氣大發明的時代,1831年法拉第建造了第一臺發電機原型;1866年西門子制造成功了有應用價值的發電機; 1879年“發明大王”愛迪生通過長期反復的試驗,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些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要求人們必須遵行統一的標準,這才有了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成立,而且由亞歷山大·西門子擔任了第一屆主席。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成立是在后來發生的事。1946年10月14日,來自25個國家的64名代表在倫敦聚會,決定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包括中國在內的25國成為創始國。這一天也就成了后來的世界標準日。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之所以成立相對較晚,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經濟逐漸進入增長期,國際貿易和交流不斷擴大,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融合合作日漸深入,人類的全球范圍內的這些社會實踐,需要擴大和提升國際間標準化及其相關活動的頻次和范圍,制定、發布和推廣國際標準成為各國間的直接需要,由此才催生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誕生。可見,國際標準化活動從一開始就是和人類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緊密相聯的。

除了上述大家熟知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之外,世界上還活躍著數十個發揮著不同作用的專業標準化組織,由于它們在標準和標準化中的影響和作用,人們不得不承認,它們事實上也是一種國際標準化組織。例如,為解決采購商與供貨商在購銷工業材料過程中產生的意見和分歧,而于1898年成立的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就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老和最大的非盈利性的標準學術團體之一,去年年底我曾應其現任總裁詹姆斯先生的邀請專程去設在費城的ASTM總部考察訪問。從中得知,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ASTM現有團體和個人會員33669個,下設2004個技術分委員會,有105817個單位參加了ASTM標準的制定工作。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制定材料、產品、系統和服務等領域的特性和性能標準,試驗方法和程序標準,其業務范圍遍及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大量使用他們制定的標準,所以他們也把自己的組織稱之為ASTM國際標準組織。還有比ASTM成立還早的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建立在1880年,

擁有工業和制造行業的600項標準和編碼,這些標準在全球90多個國家被采用。ASME目前在全球已有超過125,000家會員,主要業務涉及基礎工程、制造、系統設計等方面,不但制定相關標準,也提供檢測、資詢和認證服務。再有成立于1919年的美國石油協會API,主要制定包括石油生產、煉油、測量、運輸、銷售、安全、防火和環境規程等方面的標準,也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標準走向國際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一方面是國際貿易的發展,要求符合全球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不僅要保持質量上的一致性,還要保證貿易方法、計量、運輸、結算、信用、環保、資源和能源節約利用等所有方面的一致性,這就需要制定和應用大量的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產品標準、方法標準、管理標準和服務標準。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技術標準不僅成為企業間爭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支撐,也成為國家間競爭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這種情況使得世界各國在WTO框架下,都把標準的國際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來對待,從而給全世界的標準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和重要機遇。這種挑戰和機遇一是表現在標準化的領域越來越寬廣,不但跨躍了最初進入國際化的電信和材料工業領域,也跨躍了后來的整個工業、工程建設、農業和交通運輸領域。質量管理的標準、環境保護的標準、信息化的標準、現代服務的標準、人體健康的標準、物聯網的標準、安全和應急響應的標準、誠信的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不斷創新,最近全球的標準化工作者又在大力研究和推廣應用低碳和溫室氣體減排的標準等等;二是表現在標準趨同的趨勢越來越快,各個國家和地區自身的標準都在迅速向國際標準靠攏,有的直接采用,有的轉化采用,不僅采用,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企業還希望直接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三是各國的標準管理體制和標準體系逐漸趨同。首先是歐洲各國在歐盟框架下使各國的標準趨同,過去以制定本國標準為主的英國的BSI,法國的AFNOR和德國的DIN都轉而以制定歐盟或國際標準為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蘇東劇變后,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國紛紛向歐洲現行的標準管理體制和標準體系過渡,實現了與國際同軌。四是標準出版的形式增多,更新的速度加快。從標準形式上看,除了有原來意義上的標準之外,還有導則、指南、協議、規范、等等。國際標準制定的速度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統計,ISO和IEC標準平均為7.5年,到了本世紀初,絕大多數標準的制定周期已經少于3年。有的急需的標準通過特殊對待的方法,制定周期更短。五是標準組織與政府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標準組織都是非營利性的民間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是非政府組織,按照統一規則,各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機構經授權代表該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為了保證標準的統一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作為非政府機構的標準化組織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因此,包括聯合國和WTO在內的政府組織也越來越重視標準化組織的作用,在涉及標準的許多方面,不但積極與標準組織合作,也經常委托和依靠標準組織來從事相關工作。

與國際標準化發展現狀相比,中國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毫無疑問,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我國的標準化事業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從完全照搬前蘇聯到建立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再到加入WTO,我國的標準化發展戰略和標準體系建設正在逐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求,走向進步。“十五”期間,從2002年開始到2006年,國家投入巨資實施了標準化戰略和技術標準體系研究,應該說基本理清了發展思路:包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標準體系;建立政事分開、科學高效、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建立面向市場、企業為主、廣泛參與、反映迅速、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建立通過標準的實施轉化科研成果、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有效運行機制等等。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建立多個層次的標準,其中,國家標準不要過多地關注產品問題,而主要應該是解決綜合性、基礎性、通用性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國家安全、國家重大經濟利益、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等方面的問題,盡可能地減少或不涉及市場競爭性的產品標準,這些標準主要留給企業或行業組織去做;行業標準要減少和逐步去掉政府色彩,逐步過渡到行業團體、協會、學會、聯合會標準,重點體現行業自律;產品標準的制定以企業為主,支持發展企業聯盟標準,以提高中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逐步減少和最終取消地方標準,以利于打破地方封鎖,發展市場經濟。為適應這種變化,要使標準批準發布機構逐步實現多元化,根據標準的性質,有的由政府授權,有的由民間機構負責,有的由企業或企業聯合體自行掌握。根據國際通行做法和WTO/TBT的規定,還應該將我們國家現行的強制和推薦兩種屬性的標準逐步過渡到一種自愿性標準,并建立技術法規與標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新體制。上述思路、目標和設想已經體現在“十五”期間國家標準化戰略和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重大課題的成果之中,并已通過了國家驗收和認可。自“十五”之后,又一個五年已經過去了,今年則已進入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面對著著國家確定的“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和要求,標準和標準化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更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經過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積累和“十五”以來國家標準化戰略的研究,人們期待著上述研究成果逐步成為現實,而不是徘徊,更不是倒退